分类
草药介绍

无花果 – 生命之果

无花果(Fig),学名:Ficus carica Linn.,桑科榕属,落叶灌木或乔木。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和中亚,西汉引入中国。无花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的果实富含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无花果含有苹果酸、柠檬酸、脂肪酶、蛋白酶、水解酶等,能帮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未成熟果实的乳浆中含有补骨脂素、佛柑内酯等活性成分。

无花果 – 形态特征

无花果无花果(Ficus L.),又名天仙果、明目果、映日果等。无花果生长势强,并有多次生长习性,幼树新梢及徒长枝当年生长量可达2m以上;萌芽力、发枝力都较弱,骨干枝生长明显,其上潜伏芽较多,且寿命很长,可达数十年,当重剪时潜伏芽便迅速萌发而形成新树冠。

无花果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可高达12m,树皮光滑,灰白色或略带褐色,全株具乳管,可分泌白色乳汁。干皮灰褐色,平滑或不规则纵裂。小枝粗壮,托叶包被幼芽,托叶脱落后在枝上留有极为明显的环状托叶痕。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大,厚膜质,宽卵形或近球形,长10~20cm。上面粗糙,下面有短毛,暗绿色,常有3~7裂,冬季落叶后在枝条上留下三角形的大型叶痕。边缘有波状齿。叶腋内可形成2~3芽,其中小而呈圆锥形的为叶芽,其他大而圆者为花芽;花单性,淡红色,埋藏于隐头花序中。

无花果可食部分是由花托肥大而成的聚合果,单花及由其发育的瘦果隐生于肉质花托内部,外观上似不花而实,故称“无花果”;果实有扁圆形、球形、梨形或坛形数种,果皮色泽亦有绿、黄、红、紫红之分,但多为黄色。果肉多呈黄色、浅红色或深红色,单果重因品种不同为0.035~O.15kg不等,多为0.08kg左右。

肉持花序托有短梗,单生于叶腋;雄花生于瘿花序托内面的上半部,雄蕊3;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聚花果梨形,熟时黑紫色;瘦果卵形,淡棕黄色。

花期4~5月,果自6月中旬至10月均可成花结果

药用价值

1,果实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和维生素,果实吸水膨胀后,能吸附多种化学物质。所以食用无花果后,能使肠道各种有害物质被吸附,然后排出体外,能净化肠道,促进有益菌类增殖,抑制血糖上升,维持正常胆固醇含量,迅速排出有毒物质。

2,无花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酶、脂酶、淀粉酶和氧化酶等酶类,它们都能促进蛋白质的分解。所以,当人们多食了富含蛋白质的荤食以后,以无花果做饭后的水果,有帮助消化的良好作用。

3,果实除了开胃、助消化之外,还能止腹泻、治咽喉痛。在浴盆中放入干燥的无花果叶片,有暖身和防治神经痛与痔瘘、肿痛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润滑皮肤的美容作用。

4,无花果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是研究抗癌药物的重要原料。

日本科学家从无花果汁中提取苯甲酫、佛手柑内脂、补骨酯素等抗癌物质,这些物质对癌细胞抑制作用明显,尤其对胃癌有奇效。原苏联专家曾用小白鼠作试验,抑癌率为43%~64%。据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肿瘤防治研究所的试验,无花果对EAC瘤株、S180瘤株、Lewis瘤株和HAC瘤株的抑癌率分别为53.8%、41.82%、48.85%和44.4%。胃癌病人服用无花果提取液后病情明显好转,镇痛效果也十分明显。

5,在中药学中,无花果性味甘平,擅长清热解毒消肿,且具健胃清毒润肺的功效。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无花果的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果实的药材名聚花果。

分类
草药介绍

月见草油 – 舒缓女性周期/更年期不适

月见草油 Evening Primrose Oil成分:r-亚麻油酸,镁,锌,维生素C、E、B6、B5适 用:原名晚樱草,可以调

月见草油合基础油和精油的油脂,具有多项治疗功能,制成胶囊内服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综合症,用在芳香疗法中,可以调和乳液、乳霜,改善湿疹,牛皮癣,帮助伤口愈合,指甲发育,解决头发问题,一般是10%的剂量使用。

月见草油 – 月见草油的制成

月见草油主要是来自月见草种子,经低温榨压而来,天然的月见草油呈淡黄色,约含有90%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含量约70%的亚麻油酸(Linoleic Acid,简称LA)和约7~10%的GLA。由于LA与GLA皆属极不饱和脂肪酸(含较多的双键),油质的稳定度也比较高,容易与空气作用而氧化变质,因此,市面上的月见草油多半会添加少量的维生素E,来作为稳定品质的抗氧化剂

月见草油 – 月见草油的作用和功能

1. 减轻轻前综合征及更年期的种种不适症状,如乳腺疼痛,精神抑郁等。
2. 增进血液回圈减少脂肪在血管内壁的滞留,消散粥样硬化斑,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
3. 有助于治疗湿疹和皮炎这类皮肤病。
4. 消除风湿性关节炎,溃疡节肠炎,胃炎等炎症。
5. 改善多发性脊椎炎,红斑狼疮等引起的发炎症状。
6. 能排除已储蓄在细胞内的胆固醇,减少甘油三脂,血液胆固醇,B-脂蛋白的含量。
7. 调节皮脂腺的代谢,改善皮肤失调现象,治疗调节内分泌引起的青春豆和黑斑。
8. 促进女性荷尔蒙的自然生长,让发育不良的乳房快速增长,有隆胸效果。
9. 改善过敏体质,键筋骨,缓解腰酸背痛,手脚酸麻的症状。
10. 降低血压。
11. 增进皮肤健康等。

内服方法: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外用方法:剪开胶囊,能立即为皮肤吸收,补充养分和水分,令皮肤红润,清除皱纹,减少斑印,令容光焕发。

月见草油 – 适合肤质

干性老化或干裂的肌肤。也是一种极佳的保湿剂。适合干燥皮肤,预防老化;牛皮癣和干的湿疹。 注意:请置放于儿童无法触及处并置于阴凉处。

月见草油 – 月见草油的中药介绍

月见草 药名:月见草油
汉语拼音:yue jian cao yo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emnothera glaziouiana Mich
功效:活血通络;息风平肝;消肿敛疮
科属分类:柳叶菜科
主治: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虚风内动;小儿多动;风湿麻痛;腹痛泄泻;痛经;狐惑;疮疡;湿疹
生态环境:多为栽培,亦有逸生。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成熟时,晒干,压碎并筛去果壳,收集种子,用CO2超临界萃取等方法取得月见草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原产南美洲。

动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约100cm。茎直立,被白色柔毛。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几无柄;叶片长椭圆状或长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5-3cm,基部楔形,边缘疏生细齿,两面被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枝顶,苞片叶状,披针形;萼筒长,延伸于子房外,先端4裂,反折而脱落;花瓣4,黄色,倒卵形或倒心形;雄蕊8;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圆柱形,室背开裂成4裂;种子无种缨,具锐棱。

功效分类:活血通络药;息风平肝药;消肿敛疮药

性味:味苦;微辛;微甘;性平

分类
草药介绍

枇杷叶 – 止咳化痰良药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叶。又名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原植物枇杷又名:卢橘(广东)。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晒干,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枇杷叶 – 概述

枇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证类本草》引掌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馀,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梂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调,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又引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囊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馀,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四月采叶,暴干”。《本草纲目》引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植物名实图考》谓:“浙江产者实大核少”。根据上述记载及所附的枇杷图,皆指蔷薇科的枇杷。是因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李时珍指出,“芦桔”应是“金桔”的别名,作为枇杷的别名,是误用的。《雷公炮炙论》:凡使(枇杷叶),采得后,称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是气足,堪用。陶弘景:枇杷叶不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乃小冷。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本植物的枇杷、枇杷叶、枇杷芋、枇杷花、枇杷核、枇杷根、枇杷叶露、枇杷木白皮,皆可入药。

枇杷叶 – 药品简述

枇杷叶药名:枇杷叶。
汉语拼音:pi pa ye
英文名:Loquat Leaf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功效分类:止咳药;清热药。
科属分类:蔷薇科。
别名:巴叶、枇杷、蜜枇杷叶、炙枇杷叶、芦桔叶。
性味:苦、辛;寒;无毒。
归经:肺经;心经;胃经。

功能: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
主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
采收储藏:全年皆可采收。

炮制方法:
1、枇杷叶:刷去绒毛,用水洗净,稍润,切丝,晒干。
2、蜜炙枇杷叶:取枇杷叶丝,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枇杷叶丝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3、炒枇杷叶:取净枇杷叶,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有香气,取出放凉。炒枇杷叶常用于和胃止呕。贮干燥容器内,蜜枇杷叶、炒枇杷叶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枇杷叶 – 用药禁忌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枇杷叶 – 临床应用

枇杷叶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枇杷叶3两、桔梗5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单糖浆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为一疗程。治疗167例,结果近期控制42例(25%),显效60例(36%),好转35例(20%),无效30例(18%)。据观察,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炎较好,对哮喘则无效。治程中无毒性反应。另有用野批杷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侧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59例,显效14例,好转35例,无效10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疗效。

枇杷叶 – 常用配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五钱,川贝半钱,叭旦杏仁二钱,陈皮二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热咳嗽:枇杷叶9g,桑白皮12g,黄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叶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陕枇杷叶西中草药》)

3,治风热咳嗽:枇杷叶、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肺风咳逆:干枇杷叶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叶5片。水煎,冲红糖,早晚顿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叶(去毛)9g,干桑叶9g,茅根15g,水煎服。(《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肺痨: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7,治肺气抑逆,痰滞成咳,咳声连发、努气不转、痰逆不出(俗名顿呛):用枇杷叶(姜炙)、前胡、防风、薄荷、杏仁、桑皮、瓜蒌仁、桔梗各一钱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8,治百日咳:枇杷叶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9,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痰多:枇杷叶、冬桑叶、车前草、天浆壳、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10,治呕吐:枇杷叶2片,柿蒂5个,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层皮)一把。煎服。

11,治呕吐:枇杷叶15g,鲜竹茹15g,灶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12,治老幼暴吐,服药不止者:枇杷叶(净刷去叶后毛,锉碎)二两重,半夏((口父)咀,净者)四两重。上件用生姜四两重,切作绿豆大,拌匀,酿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纸盛于地上候冷,每服二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渣,空心少与,缓投,可入诸药内同煎服亦效。(《活幼心书》至圣散)

13,治小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炎黄0),母丁香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乳头上涂一字,令儿砸便止。(《圣惠方》枇杷叶散)

14,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啘: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啘止则停。(《古今录验方》枇杷叶饮子)

15,治热病烦渴、饮水过多,时有呕逆方:枇杷叶二两(拭去毛,炙徽黄),茅根一两(锉),葛根一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16,治五噎:枇杷叶一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半两。上件药,都以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治五噎立效方)

17,治霍乱吐利不止:枇杷叶(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汁时候。(《圣济总录》正胃汤)

18,治霍乱心烦懊不得安卧:枇杷叶(拭去毛)一分,芦根(洗,焙)三分,人参一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薤白五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有顷再服。(《圣济总录》枇杷叶饮)。

19,治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小便淋涩或不利:用枇杷叶、车前子、甘草,煎服有效。(《江苏中医》)

20,回乳:枇杷叶(去毛)5片,牛膝根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1,治夏季小儿皮肤热疮如疿疹、热疖等:用枇杷叶煎汤作浴剂,每日1~2回,有治疗和预防之效。(《江苏中医》)

22,治面上生疮枇杷叶,布擦去毛,炙干,为末,食后茶汤调下二钱。(《急救良方》)

23,治鼻赤:枇杷叶(去毛)、大山栀、苦参、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酒调白滚汤咽下。(《证治准绳》)

24,治肺风、粉刺、鼻齄,初起红色,久则肉匏发肿者:枇杷叶(去毛刺)八两,黄芩(酒炒)四两,甘草一两,天花粉四两。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食后并临睡白滚汤、茶汤俱可送下,忌火酒、煎炒。(《外科正宗》枇杷叶丸)

25,治翻花痔:枇杷叶(蜜涂炙燥)为末,乌梅肉(焙燥)为末,和匀,先以痔洗净,次以药敷之。(《古今医统》)

26,治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枇杷叶 – 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3,《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的而舌干口澡,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4,《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5,《名医别录》:主卒宛不止,下气。

6,《食疗本草》: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8,《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9,《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10,《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枇杷叶 – 生药材鉴定

枇杷叶性状鉴别: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1、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线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气孔也可见。
2、栅栏组织3-4列细胞。
3、海绵组织疏松。
4、主脉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并含草酸钙方晶及族晶。

显微鉴定枇杷叶粉末:红棕色。
① 单细胞非腺毛大型,多弯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先端钝圆,基部狭窄,完整者长至1260μm,中部直径17-55μm,壁稍厚,微木化,较粗者壁有网状纹理。
② 纤维细长,完整者长162-360μm,直径7-18μm,壁厚2-8μm。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
③ 草酸钙方晶短柱形、菱形、双锥形、方形等,直径3-27μm。
④ 草酸钙簇晶直径10-30μm。
⑤ 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层厚约至14μm。
⑥ 下表皮细胞表面不规则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7个。另有粘液细胞。

药物应用鉴别:枇杷叶

1、枇杷、枇杷叶、枇杷芋、枇杷花、枇杷核、枇杷根、枇杷叶露、枇杷木白皮,皆可入药。但枇杷甘酸化阴,有润肺、止渴之长;枇杷叶偏寒,轻浮入肺,以化热痰见长,并有平喘之功;枇杷核另有疏肝理气之长;枇杷叶露性平,寒痰、热痰皆可用;枇杷根可治虚劳之嗽,关节疼痛;枇杷木白皮主降逆止呕;枇杷芋长于温肾,消胀,止痛;枇杷花微温,可治寒咳。

2、枇杷叶与旋覆花,皆有化痰止喘,降逆止呕之功。但枇杷叶苦,微寒,用于偏热证;而旋覆花辛,微温,多用于偏寒者更为宜。

枇杷叶 – 药用植物栽培

枇杷叶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年均温度12-15℃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为好。

分类
女性健康

按摩防治痛经

大部分女性都有过痛经的经历,特别是青少年女性的原发性痛经更是十分常见。对于痛经的治疗,一般是通过服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事实上,推拿按摩对痛经也具有很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简便易行。

叩打腰骶部

按摩方法:用双拳以适中的力量轻轻叩打自己的后腰及骶骨部位,速度均匀,左右交替,以100次/分频率进行,叩至微热为度。

功效:中医把月经称之为天癸,天癸实际上就是肾精,腰为肾之府,故叩打腰骶部能起到补肾填精的作用,达到止痛调经的效果。

揉按太冲穴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之中点处),以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功效:中医认为,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痛经的女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郁气滞,以致不通则痛,揉按该穴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

摩、擦小腹

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以缓慢而轻柔的动作摩腹,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次左右,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摩腹5分钟后,再以双手在小腹两侧从后向前作单方向斜擦,方向朝向腹股沟,以透热为度。

功效:小腹为胞宫所在之处,摩、擦小腹可促进小腹内微循环,调经止痛。

点揉子宫穴

按摩方法: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中极旁开3寸。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点按足三里

按摩方法: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宫寒痛经可用艾条悬灸。

功效:常按足三里,胜过喝鸡汤的通俗说法广为人知,特别是对于气血不足的体弱女性,点按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暖宫调经止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按摩防治痛经的手法应在经前一周左右开始,其治疗目的是疏经通络,引血下行,使经行通畅,当月经来潮后便要停止手法按摩,待下一周期再进行治疗。如果经检查发现还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还应同时进行专科治疗。

分类
老年健康

运动适於中老年人防止骨质疏松

中年以後肌肉力量逐渐减弱,如果注意经常运动,可使肌肉变得粗壮有力,使骨质加厚加固,减轻骨质丢失防止骨质疏松

怎样进行运动,不必强求一致也不必有特定的场所,可以根据个人环境和条件进行。比如能在早晨到花园或空地运动後上班,也可在坐或站立工作约2小时後稍走动一下,用力伸展四肢及转动身体几分钟。运动动作要先简後难,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最後形成一套有节奏的动作,坚持一段时间再增加新的动作。

有条件的妇女可参加练拳、舞剑、打球、跳舞等活动,但都要姿势正确并持之以恒,要量力而行,达到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如果感到头晕、胸闷:心慌、气短或非常疲劳,就应停下休息,以後缩短运动时间或换其他较轻的动作。

老年人在做体育活动时要轻、慢、稳,并循序渐进,要注意:A。运动要适量,运动量太小,起不到作用:运动过量,则会引起身体损伤。运动量的适宜程度可用心率来测算,对一位70岁左右的无病老人来说,目标心率应定为100—120次/分,最好维持15—20分钟。B。锻练应安排在光线充足的时间和地点,许多老人视力不良,如果晨起太早,光线亮度不足,容易跌倒发生骨折。还要选择好运动场所,应以熟悉的环境为宜,需要时应有人陪伴。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很多,如太极拳、室内康复自行车、散步等。别看散步简单,它对身体的益处并不平常,散步时也要讲点方法,散步时要注意:

散步前应全身放松,调匀呼吸。

散步应从容和缓,百事不思,可使大脑解除疲劳,益智养神。

步履要轻松,犹如闲庭信步,周身气血可畅达,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散步要根据体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步行也是很好的活动,在散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进行步行训练。

锻炼身体应经常保持,但对老年人来说,要注意自身的特点,切不可操之过急,运动过量、过急或一次运动时间过长都会影响身体。如果觉得疲乏、食欲和睡眠不佳,可能是运动过量,要及时调整或暂停运动,疲乏缓解後,再开始正常运动。

分类
女性健康

女性的处女膜

女子的处女膜,由于位于人体的隐蔽处,不免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围绕着处女崇拜的种种社会习俗,人们展开了一个又一个话题。传统文化太强调处女膜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使许多女性朋友在心理上背上了十分沉重的负担,生怕在这个问题上的疏忽和闪失给自己的一生蒙上阴影。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虽然不会再以是否处女来论淫贞,但结婚的青年男女对处女膜却由于知之甚少仍会有或多或少的神秘感。

处女膜是掩盖在女子阴道外口的一层中心有孔的薄膜,位于阴道和阴道前庭的分界处。它遮盖在阴道外围,对阴道有防御保护作用, 薄膜的正反两面都呈粉红色,表面都是湿润的黏膜。青少年的处女膜较小和厚,随着女子身体的发育成熟,处女膜会逐渐变得大而薄,并有相当的韧性。成年女子的处女膜大约厚1至2毫米,两层黏膜之间含有结缔组织、微血管和神经末梢。在处女膜的中央,有一直径为1—1.5厘米的小孔,医学上称之为“处女膜孔”,月经可通过这一小孔排出体外。
这个小孔的形状大小和膜的厚薄程度各人可有不同。小的不能通过一指,而大的则可以顺利通过两指,根据开孔的形状,处女膜孔可分为圆形、椭圆形、环形、筛形、伞形、分叶形、星形、中隔分离形、月牙形、半月形、唇形等30余种。处女膜孔的形状通常为圆形、椭圆形或锯齿形;有的呈半月形,膜孔偏于一侧;有的为隔形孔,有两个小孔作上下或左右并列;有的有很多分散的小孔,就像筛子上的小孔。
一般常见的处女膜孔为圆形和椭圆形。在阿拉伯世界,月牙形的处女膜孔被视为最珍贵,其根据是这样的处女膜极少见,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15人左右。其实,任何形状的处女膜孔,其生理功能并没有任何差异,珍贵与否更无从谈起。通常,处女膜孔能使一个指头徐徐插入,但也有例外,有的妇女可能先天就没有处女膜孔,正如有的人有某种先天性缺陷一样。处女膜形态繁多,在医学临床上一般分为七种:
伞形处女膜,形似未撑开的雨伞,肥厚,伸展性好,不易破。
环形处女膜,围阴门周缘,其边缘整齐平滑。
半月形处女膜,偏于阴道口前方或后方,呈半圆形月亮状。
唇形处女膜,呈唇样或豆样,位于阴道口两侧,易破。
筛形处女膜,似筛孔状,表面平滑,很薄,极易破裂。
中隔形处女膜,膜有两孔,间有一狭窄膜,破时出血多。
无孔处女膜,膜完全覆盖阴道,其中无孔。
未婚少女的处女膜一般是完整的,但因为膜的质地、厚薄和血管、神经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其中较薄者会因为骑自行车、骑马或其他体育活动而破裂;个别较厚且坚韧者却妨碍性交,需手术切开方能性交。
处女初次性交,男性的阴茎插入女性的阴道时,常将处女膜顶破而形成裂口,生育过的妇女,由于胎儿经阴道娩出,使处女膜进一步破损,以致残缺不全,有时仅留下几个残存的突起,叫处女膜痕。一般地说,女性的处女膜破裂就意味着不再是处女了,但也不尽然,有的女性的处女膜虽然完整,但也已不是处女了;有的女性确实是真实的处女,而处女膜已破裂。这是因为有些女性的处女膜孔大,弹性好,膜内血管少,加上在性交时男方比较斯文体贴,多次性交后处女膜可以不破裂。
相反,有的处女,因某些意外,使处女膜破裂,如有的女性在儿童期的无知,将铅笔、蜡烛、小玩具等插入阴道;有的遇到外伤或尖锐物碰巧抵在外阴部;有的因手淫、洗涤或阴道塞药造成损伤;也有的是处女膜本来就很脆弱,从事剧烈运动时可使之破裂。因此,不能仅凭处女膜是否破裂来鉴定是否是处女。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处女的贞操,因而夸大了处女膜的意义,将处女膜是否完整作为是否处女的惟一标志,而检验的标准是初次性交有无出血和疼痛的反应。
其实这并不科学,因为除上述非性交导致破裂的情况外,由于处女膜孔的大小以及血管和神经分布的关系,即使完整的处女膜也完全可以不出血、不痛和仅有轻微的疼痛反应。由于处女膜弹性韧性的不同,当阴茎插入时,处女膜被外力作用而破裂,会出现疼痛和出血,但每个人疼痛和出血的情况却不一样。据调查,感到隐隐作痛者约占37%,有强烈疼痛者占30%,不感到疼痛者占12%。在第一次性交时,有的女子甚至忍不住,连连称痛。对有强烈疼痛者,男子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在第一次性交后,最好过1-2天后再行性生活。
一般来说,在新婚之夜,只要男子阴茎插入时的动作不过于粗暴,其疼痛感相应要少一些。有一些女子的处女膜弹性韧性非常之好,即使阴茎插入也不会破裂,医学上称之为宽容性处女膜。据统计,有这种宽容性处女膜的女性占10%-20%。30岁以后仍然没有性生活的人,大多数处女膜的张力偏大。宽容性处女膜有时在男性强大的冲力下仍不会破裂,这会给性生活造成一定困难。有的夫妇长期不育,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由于女方存在这种处女膜的缘故,令人啼笑皆非。结婚的青年男女应该懂得,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是男女间的真挚情感和互相信任。
男女双方在婚前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在婚后,则不应相互猜测。性交固然会使处女膜破裂,但处女膜破裂却并非都是性交所致。剧烈运动、阴道用药、某些繁重的体力劳动都可致处女膜破裂,幼年无知,将异物塞人阴道以及手淫等,也会使处女膜破裂。处女膜与处女之间,并不能一律划上等号。处女膜破裂与行为不检之间,更不能胡乱划上等号。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如果仅仅以处女膜来衡量是否有爱的意义,那不是把爱情看得太狭隘了吗?倘若如此,人类的两性爱情,岂不成了一种纯生物的性欲的关系了吗?
处女膜的存在,防止外界不洁的东西进入阴道,有保护阴道的作用。在青春发育期前,卵巢尚未发育,所分泌的雌激素极少,阴道的粘膜薄、皱襞少、酸度低,对病菌的防御能力也较低。处女膜能有效地阻挡病菌的入侵,从而能有效地防止阴道发生疾病。青春期后,随着卵巢的发育,体内雌激素增多,阴道抵抗力有所加强,处女膜也就逐渐失去了作用。
处女膜孔是生理所必需的,女子成熟后,每月一次的月经血就是通过这个小孔排出体外,如果膜上没有小孔,则每月的月经血被它挡住而不能排出体外,医学上叫做处女膜闭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月经血在阴道内积聚,成年累月以后可向上扩展到子宫腔和输卵管,通过输卵管的远端开口,流入腹腔中,使输卵管破损,肠管粘连,腹腔感染。所以青春期的女孩,如果月经迟迟未来,同时又伴有腹痛,应去医院检查,如果是处女膜闭锁引起,则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将处女膜切开。
月经初潮,是女子性机能日趋成熟和内外生殖器官迅速发展的标志。正常的女子在月经初潮后每月都要有一次经血,而这些经血就是通过处女膜孔排出体外的。在处女膜上没有处女膜孔的称为处女膜闭锁,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石女”之一。处女膜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约占5%左右。处女膜闭锁在未来月经之前,对健康一般没有影响,因而在青春期前一般不易发现。进入青春发育期后,月经随之产生,但由于没有处女膜孔,月经不能顺利排出,积潴在阴道下端,以至局部有胀憋感觉,有的甚至有紫色粘膜膨出现象。
较薄的处女膜,可能被胀破而使经血流出。较厚的处女膜一般很难胀破,行第1-2次月经时,腹痛尚能忍受,以后就有了不少麻烦。每次月经都会积聚在阴道,经液不断向上扩展,以致子宫腔和两侧输尿管腔都积满经血,除了逐月加剧的腹痛外,严重的由于输卵管粘膜长期被经血扩张破坏,可能导致永久性不育。有处女膜闭锁的人,还会出现便秘、排尿不畅或尿频、头晕、浑身不适等症状。性交时,阴茎有时不能有效地插入阴道,因而也就更谈不上怀孕了。
如果孩子还在幼年,家长已经发现女孩没有处女膜孔,可以不必急于治疗。究竟是单纯性的处女膜闭锁,还是阴道、子宫、卵巢都有畸形,可待发育以后,再进一步进行检查。如果其他性征都正常,则可进行手术治疗。对处女膜闭锁的治疗一般并不复杂,只要在处女膜上作一个十字切口即可。排出积存的污水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阴道,就可使阴道洁净。为了防止处女膜再粘连,须在切口处填塞消毒过的纱布。一般一周后即可出院。我们不主张以处女膜来判断女孩子是否贞节,也反对从封建的贞操观出发,关注处女膜。但女性朋友如果想了解自己的身体,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角度,观察和检查自己的外阴还是必要的,所以有必要学习一点自我观察的方法。如果没有学过正常人体解剖,没有使用好工具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人是难以看到自己的处女膜的,更不用说判断它的正常与否了。
女性和男性性器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男性的性器官构造比较简单又暴露在外,自己很容易进行观察,而女性的性器官构造复杂,又比较隐蔽,不借助合适的工具和正确的方法,自己很难看到。正确的女性性器官自我检查方法是这样的:自我检查最好在洗澡后进行,房间里要有充足的光线,并注意保暖。
开始时,用一面手镜对着阴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用各种姿势(站着、坐着、躺着)仔细观察,要注意颜色、形状及构造。接着可以用手指探测生殖器的各个部位:自阴阜开始,拨开阴毛,检查是否有任何肿块、水泡、皮肤红肿或长疣;再往下察看大阴唇外侧有阴毛覆盖的地方,是否有相同的问题;将大阴唇拨开,轻轻翻开覆盖在阴蒂上面的皮肤,看看有无异常;再检查大阴唇内侧,大小阴唇之间和整个小阴唇;把小阴唇翻开,检查前庭、尿道口和阴道口,此时便可以看到处女膜了。进入青春期的女性,当发现自己的处女膜有闭锁的可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不必有任何顾虑。
分类
老年健康

老年性心瓣膜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 心电图 – 轻度老年性钙化性瓣膜病心电图正常。主动脉瓣病变者可有左室肥大图形。二尖瓣环钙化者除左室肥大外。可有左房增大所致的P波时限延长或出现切迹,V1导联ptf负值增大。由于本病常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故常有一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或左前半阻滞图形。20%~30%患者可出现房颤或其他心律失常。
  2. 超声心动图 – Takamoto等将超声与尸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发现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约为70%,是目前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直接观察瓣膜钙化的部位、形态和瓣叶的运动情况,但难以对瓣口狭窄的程度作定量判断。超声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最近研究发现,以多普勒连续波测定跨瓣压力阶差及瓣口面积与用导管所测的结果相关性良好(r=0.75,P=0.002),使超声在检出钙化性瓣膜病,判断病变位置和程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大为提高。不仅可对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监测,评价瓣膜功能,为临床病情分析、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帮助,而且还可为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提供客观依据。
    • 老年主动脉瓣钙化性变的特征性改变是瓣膜局部明显异常的增厚、活动度减低、瓣膜启闭功能障碍、因钙化而使回声明显增强,尤以瓣环和瓣体部明显,若累及室间隔膜部也可有相应回声增强。何军等以瓣膜瓣环钙化大于主动脉根部回声为诊断标准,而以主动脉壁作为超声评价心瓣膜钙化的内参照点,可能是一种直观而实用的方法。其他可见一般主动脉狭窄和闭锁不全的征
      象。
    • 二尖瓣环钙化时在M型超声心动图进行心前区扫描时,可发现左室后壁前方,紧接二尖瓣后瓣之后出现一条异常宽的、反射强烈、与左室后壁平行的回声带,提示瓣环的钙化。并可见二尖瓣前叶活动振幅减小,EF斜率缓慢以及左室扩大等。二维超声检查心前区短轴观显示二尖瓣后叶和左室后壁间有一致密新月形回声带。心前区长轴观或心尖区探查可显示房室交界处的前方出现一团异常的强回声带,此回声的运动方向与左室后壁运动方向一致,且与左房和左室不相连。发生关闭不全时多普勒可显示在左房内收缩期血液返回所引起的湍流,声学造影时可见造影剂在收缩期由左室返回左房。
  3. X线和CT检查 – 普通胸片可显示主动脉结钙化,高曝光技术或断层摄片可提高检出率。如在主动脉和(或)二尖瓣环处出现斑片状、线状或带状钙化阴影,有助于诊断。此外可出现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相应的X线征象。另外,Woodring等报道对于某些超声未能检出的早期老年钙化性瓣膜病。CT可提高检出率,且认为比超声有更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但目前尚不是常规的检测方法。
分类
老年健康

老年性心瓣膜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老年性心瓣膜病可以并发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钙化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1. 心律失常 –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80%存在心律失常,常见有: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一项对88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析表明,并发心律失常者占56.8%,其中房颤占23.9%,期前收缩占17%,束支传导阻滞占11.4%,房室传导阻滞占4.6%。
  2. 心力衰竭 – 有报道显示35%~50%患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心功能多在Ⅱ~Ⅲ级之间。另一项研究表明,62.5%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其中绝大多数为左心衰,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年病死率达15%。
  3.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 由于瓣膜的钙化、僵硬、变形,最终导致瓣膜闭锁不全或狭窄。有报道显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中,主动脉瓣钙化者占69.2%,合并主动脉闭锁不全者占37.2%。
  4. 主动脉瓣狭窄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主动脉瓣钙化引起狭窄的占2%~9%,75岁以上老年人中轻中度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者占5%,重度狭窄者占3%。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每年主动脉瓣口面积会减少0.1cm2。
  5. 心脏性猝死 – 是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可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瓣膜狭窄与闭锁不全,因此猝死的发生并不少见,据报道约有20%~25%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易发生猝死。
  6.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由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检出率不断增高,由本病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较以往有所增加,有报道为15%。
  7. 神经系统并发症 – 有资料显示,一旦二尖瓣环钙化,则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4倍。国内的一项研究证实二尖瓣钙化并发脑梗死者占26.8%,说明二尖瓣钙化是血栓形成的基础。
分类
老年健康

增龄性黄斑变性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增龄性黄斑变性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多年来的临床病例分析,以及各种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可能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先天性缺陷、后极部视网膜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免疫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代谢障碍、巩膜硬度的改变、中毒、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其中黄斑区视网膜长期慢性的光损伤,可能是引起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及光感受器发生变性的重要基础。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什么原因直接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本病很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衰老和退变是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中,RPE负担着为视网膜外层组织提供营养、维持新陈代谢的重要功能,有吞噬及消化光感受器外节盘膜的新陈代谢的复杂的生化功能。RPE吞噬了大量的光感受器外节盘膜以后,利用RPE细胞内的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以及Golgi体等细胞器,消化、再回收外节盘膜的有用物质,而不能消化的物质形成一些残余体——脂褐质(lipofuscin)存积在RPE细胞内。随着年龄的增长,RPE的吞噬和消化光感受器外节盘膜的功能也逐渐减退,致使不能消化的残余体越来越多,RPE内的脂褐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增多,残余的代谢产物不断从RPE细胞内向底部排出,慢慢地存积在RPE与Bruch膜之间,形成大量的玻璃膜疣(drusen),进而引起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变性,致使黄斑区和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发生萎缩。也可进一步引起Bruch膜内胶原层增厚以及弹力纤维层断裂,致使脉络膜的毛细血管通过裂损的Bruch膜进入RPE下及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SRNV)或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CNV一旦形成,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不良,必然会发生血管的渗漏和出血,因而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同时伴随着新生血管的进入,血管周围必然会同时有结缔组织的增生,将整个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完全破坏,最终黄斑区及后极部产生大量瘢痕。

分类
老年健康

增龄性黄斑变性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干性AMD由于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长期慢性进行性萎缩所致。

干性AMD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有时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晰的黄白色的玻璃膜疣(图1)。病程晚期有些病人由于RPE的萎缩及色素脱失,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有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图2)。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湿性AMD是由于Bruch膜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经由Bruch膜损害处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处生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CNV一旦形成,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不完善,必将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终致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湿性AMD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一眼先发病,对侧眼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但也有少数病人双眼同时或先后不久发病。据国外大量的资料统计,单眼湿性AMD患者每年有12%~15%对侧眼发生湿性AMD,5年之内大约75%的病人对侧眼可能发病。

与干性AMD视力缓慢的进行性下降不同,湿性AMD病人发病后视力减退较为迅速,常于短期内明显下降,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明确指出其发病日期。然而眼底检查却可发现眼底后极部病变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大范围的病变绝非短期之内形成。因为病变虽然发生在后极部,但病变尚未影响中心凹,因此不少病人没有发现症状,一旦病变侵入中心凹,中心视力受损,病人才会发现视力下降。

湿性AMD依据其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

1.早期或称为渗出前期 眼底检查后极部或黄斑区早期可有大小不等、边界模糊的黄白色渗出性玻璃膜疣,尤其是这些玻璃膜疣互相融合形成软性玻璃膜疣,这将是湿性AMD发生的先兆。

2.渗出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CNV血管开始渗漏,眼底后极部可出现浆液性RPE脱离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并可见灰白色的CNV、有时病变周围还可见到一些硬性渗出(图3)。如果CNV血管有出血,则可见视网膜出血以及视网膜下出血,出血位于视网膜浅层,则表现为鲜红色,出血位于视网膜深层则呈暗红色。如果出血时间较久,由于血红蛋白被分解吸收,出血区可逐渐变为黄色(图4)。如果出血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下和脉络膜处,由于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色素遮蔽,出血区则可表现为黑色,因而有时会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CNV的出血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黄斑区,也可以占据整个后极部,更严重者甚至可以超出赤道部,形成一个范围巨大的黑色的隆起的病变,又称脉络膜血肿(图5,6),因而常常可能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被摘除眼球。如果出血量大,严重病例出血可以穿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积血,大量的玻璃体积血甚至可以导致眼底不能检查,以后还可能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如果见到老年人突然发生大量玻璃体积血,眼底无法检查,而对侧眼黄斑区有玻璃膜疣、色素紊乱或典型的干性AMD表现,应当考虑为湿性AMD的大量出血。

3.瘢痕期 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下的出血逐渐被吸收,而被伴随新生血管以及RPE化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程晚期患者眼底后极部形成大片机化的瘢痕,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或后极部有白色的机化膜及一些色素沉着,病人的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大约有16%的病人一段时间以后瘢痕周围可出现新的CNV,于是新一轮的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病理改变再度重演,致使病变范围更行扩大。

当年龄在45岁以上的患者主诉视物变形,出现暗点,或近期视力下降时,应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最佳的矫正视力及眼前段检查、视野检查、裂隙灯显微镜配合用三面镜及检影镜,以及间接检眼镜仔细检查眼底。必要时可采用黄斑立体照相。Amsler方格表能查出视物变形及暗点,中心视野有任何障碍的病人应速作检查。若视网膜下有液体、出血、黄色渗出,或脂性沉积物及灰绿色脉络膜病变而裂隙灯或检眼镜不能肯定,则应作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早,可以治疗的机会就多,以便决定是否光凝。一眼黄斑有本病的患者每年应检查眼底2次,可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时间从属性,因本病在视力迅速丧失出现后第1个月内是可以治疗的。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开始都在中心凹外,但不久便扩展到中心凹无血管区下面,故应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本病的晚期诊断一般不难,关键是早期诊断。本病的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回顾性的研究本病的早期症状,依次是视物模糊,视物变形,阅读困难,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及视力疲劳。Andrew研究了103个本病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的症状,以视物变形和近距离阅读困难是本病最早期的症状,出现上述自觉症状时要仔细检查病人。临床中也发现近视很少患本病,大部分患者屈光为正视及远视改变,因此本病可加重视力疲劳和近距离阅读困难。检查本病的近视力更易发现中心视力的变化。

本病一般双眼发病,一眼患病,第二眼具有发生本病的高度危险性。对单侧本病患者进行色调分辨力、黄斑阈值、暗适应检查及Amsler表中心视野检查,4项检查结果均反映当单侧本病对侧眼视力≥1.0时,已有视功能异常,表现为色调分辨力及视网膜光敏感度的降低、暗适应功能及Amsler表中心视野的异常。Eisner发现晚期本病第二眼视力正常,无黄斑病变,但有蓝锥细胞敏感性降低和色觉改变,中心凹视锥细胞视色素密度比正常眼减少。因而对另一眼有晚期本病的早期本病患者,尤其另一眼有大量的融合性玻璃膜疣(图18),要注意早期检查和早期诊断。